書名:遺傳學(第3版)
作者:朱軍?編
出版社: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第一章 緒論
1.解釋下列名詞:遺傳學、遺傳、變異。
答: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科學,是生物學中一門十分重要的理論科學,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進化的機理。同時它又是一門緊密聯(lián)系生產實際的基礎科學,是指導植物、動物和微生物育種工作的理論基礎;并與醫(yī)學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
遺傳:是指親代與子代相似的現(xiàn)象。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變異:是指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個體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差異的現(xiàn)象。如高稈植物品種可能產生矮桿植株:一卵雙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樣。
2.簡述遺傳學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任務。
答:遺傳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動物和人類等,是研究它們的遺傳和變異。
遺傳學研究的任務是闡明生物遺傳變異的現(xiàn)象及表現(xiàn)的規(guī)律;深入探索遺傳和變異的原因及物質基礎,揭示其內在規(guī)律;從而進一步指導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種實踐,提高醫(yī)學水平,保障人民身體健康。
3.為什么說遺傳、變異和選擇是生物進化和新品種選育的三大因素?
答:生物的遺傳是相對的、保守的,而變異是絕對的、發(fā)展的。沒有遺傳,不可能保持性狀和物種的相對穩(wěn)定性;沒有變異就不會產生新的性狀,也不可能有物種的進化和新品種的選育。遺傳和變異這對矛盾不斷地運動,經過自然選擇,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種。同時經過人工選擇,才育成適合人類需要的不同品種。因此,遺傳、變異和選擇是生物進化和新品種選育的三大因素。
4. 為什么研究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必須聯(lián)系環(huán)境??
答:因為任何生物都必須從環(huán)境中攝取營養(yǎng),通過新陳代謝進行生長、發(fā)育和繁殖,從而表現(xiàn)出性狀的遺傳和變異。生物與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是生物科學中公認的基本原則。所以,研究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必須密切聯(lián)系其所處的環(huán)境。
5.遺傳學建立和開始發(fā)展始于哪一年,是如何建立?
答:孟德爾在前人植物雜交試驗的基礎上,于1856~1864年從事豌豆雜交試驗,通過細致的后代記載和統(tǒng)計分析,在1866年發(fā)表了"植物雜交試驗"論文。文中首次提出分離和獨立分配兩個遺傳基本規(guī)律,認為性狀傳遞是受細胞里的遺傳因子控制的,這一重要理論直到1900年狄·弗里斯、柴馬克、柯倫斯三人同時發(fā)現(xiàn)后才受到重視。因此,1900年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重新發(fā)現(xiàn),被公認為是遺傳學建立和開始發(fā)展的一年。1906年是貝特生首先提出了遺傳學作為一個學科的名稱。
6.為什么遺傳學能如此迅速地發(fā)展?
答:遺傳學100余年的發(fā)展歷史,已從孟德爾、摩爾根時代的細胞學水平,深入發(fā)展到現(xiàn)代的分子水平。其迅速發(fā)展的原因是因為遺傳學與許多學科相互結合和滲透,促進了一些邊緣科學的形成;另外也由于遺傳學廣泛應用了近代化學、物理學、數(shù)學的新成就、新技術和新儀器設備,因而能由表及里、由簡單到復雜、由宏觀到微觀,逐步深入地研究遺傳物質的結構和功能。因此,遺傳學是上一世紀生物科學領域中發(fā)展最快的學科之一,遺傳學不僅逐步從個體向細胞、細胞核、染色體和基因層次發(fā)展,而且橫向地向生物學各個分支學科滲透,形成了許多分支學科和交叉學科,正在為人類的未來展示出無限美好的前景。
7.簡述遺傳學對于生物科學、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
答:在生物科學、生產實踐上,為了提高工作的預見性,有效地控制有機體的遺傳和變異,加速育種進程,開展動植物品種選育和良種繁育工作,都需在遺傳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例如我國首先育成的水稻矮桿優(yōu)良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獲得了顯著的增產。又例如,國外在墨西哥育成矮桿、高產、抗病的小麥品種;在菲律賓育成的抗倒伏、高產,抗病的水稻品種的推廣,使一些國家的糧食產量有所增加,引起了農業(yè)生產發(fā)展顯著的變化。醫(yī)學水平的提高也與遺傳學的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
目前生命科學發(fā)展迅猛,人類和水稻等基因圖譜相繼問世,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不斷出現(xiàn),遺傳學的研究范疇更是大幅度拓寬,研究內容不斷地深化。國際上將在生物信息學、功能基因組和功能蛋白質組等研究領域繼續(xù)展開激烈競爭,遺傳學作為生物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
1.解釋下列名詞:原核細胞、真核細胞、染色體、染色單體、著絲點、細胞周期、同源染色體、異源染色體、無絲分裂、有絲分裂、單倍體、二倍體、聯(lián)會、胚乳直感、果實直感。
答:原核細胞:一般較小,約為1~10mm。細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學物質)構成,起保護作用。細胞壁內為細胞膜。內為DNA、RNA、蛋白質及其它小分子物質構成的細胞質。細胞器只有核糖體,而且沒有分隔,是個有機體的整體;也沒有任何內部支持結構,主要靠其堅韌的外壁,來維持其形狀。其DNA存在的區(qū)域稱擬核,但其外面并無外膜包裹。各種細菌、藍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統(tǒng)稱為原核生物。
真核細胞:比原核細胞大,其結構和功能也比原核細胞復雜。真核細胞含有核物質和核結構,細胞核是遺傳物質集聚的主要場所,對控制細胞發(fā)育和性狀遺傳起主導作用。另外真核細胞還含有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等各種膜包被的細胞器。真核細胞都由細胞膜與外界隔離,細胞內有起支持作用的細胞骨架。
染色體:含有許多基因的自主復制核酸分子。細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個雙股環(huán)形DNA構成的染色體內。真核生物染色體是與組蛋白結合在一起的線狀DNA雙價體;整個基因組分散為一定數(shù)目的染色體,每個染色體都有特定的形態(tài)結構,染色體的數(shù)目是物種的一個特征。
染色單體:由染色體復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個著絲點連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體。
著絲點:在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被紡錘絲所附著的位置。一般每個染色體只有一個著絲點,少數(shù)物種中染色體有多個著絲點,著絲點在染色體的位置決定了染色體的形態(tài)。
細胞周期:包括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和兩次分裂之間的間期。其中有絲分裂過程分為:
(1)DNA合成前期(G1期);(2)DNA合成期(S期);(3)DNA合成后期(G2期);(4)有絲分裂期(M期)。
同源染色體:生物體中,形態(tài)和結構相同的一對染色體。
異源染色體:生物體中,形態(tài)和結構不相同的各對染色體互稱為異源染色體。
無絲分裂:也稱直接分裂,只是細胞核拉長,縊裂成兩部分,接著細胞質也分裂,從而成為兩個細胞,整個分裂過程看不到紡錘絲的出現(xiàn)。
有絲分裂:包含兩個緊密相連的過程:核分裂和質分裂。即細胞分裂為二,各含有一個核。分裂過程包括四個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在分裂過程中經過染色體有規(guī)律的和準確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紡錘絲的出現(xiàn),故稱有絲分裂。 單倍體:具有一組基本染色體數(shù)的細胞或者個體。
二倍體:具有兩組基本染色體數(shù)的細胞或者個體。
聯(lián)會:減數(shù)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配對過程。
胚乳直感:植物經過了雙受精,胚乳細胞是3n,其中2n來自極核,n來自精核,如果在3n胚乳的性狀上由于精核的影響而直接表現(xiàn)父本的某些性狀,這種現(xiàn)象稱為胚乳直感。
果實直感:植物的種皮或果皮組織在發(fā)育過程中由于花粉影響而表現(xiàn)父本的某些性狀,稱為果實直感。
2.細胞的膜體系包括哪些膜結構?細胞質里包括哪些主要的細胞器?各有什么特點?
答:細胞的膜體系包括膜結構有:細胞膜、線粒體、質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液泡、核膜。
細胞質里主要細胞器有: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內質網、中心體。
4.植物的10個花粉母細胞可以形成:多少花粉粒? 多少精核? 多少管核? 又10個卵母細胞可以形成:多少胚囊?多少卵細胞?多少極核?多少助細胞?多少反足細胞?
答:植物的10個花粉母細胞可以形成:花粉粒:10×4=40個;精核:40×2=80個;管核:40×1=40個。
10個卵母細胞可以形成:胚囊:10×1=10個;卵細胞:10×1=10個;極核:10×2=20個;
助細胞:10×2=20個;反足細胞:10×3=30個。
5.植物的雙受精是怎樣的?用圖表示。
答:植物被子特有的一種受精現(xiàn)象。當花粉傳送到雌雄柱頭上,長出花粉管,伸入胚囊,一旦接觸助細胞即破裂,助細胞也同時破壞。兩個精核與花粉管的內含物一同進入胚囊,這時1個精核(n)與卵細胞(n)受精結合為合子(2n),將來發(fā)育成胚。同時另1精核(n)與兩個極核(n+n)受精結合為胚乳核(3 n),將來發(fā)育成胚乳。這一過程就稱為雙受精。
6.玉米體細胞里有10對染色體,寫出下面各組織的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
答:⑴. 葉 :2n=20(10對) ?、? 根:2n=20(10對)
⑶. 胚乳:3n=30 ⑷. 胚囊母細胞:2n=20(10對)
⑸. 胚:2n=20(10對) ?、? 卵細胞 :n=10
⑺. 反足細胞n=10 ⑻. 花藥壁 :2n=20(10對)
⑼. 花粉管核(營養(yǎng)核):n=10
7.假定一個雜種細胞里有3對染色體,其中A、B、C來表示父本、A'、B'、C'來自母本。通過減數(shù)分裂能形成幾種配子?寫出各種配子的染色體組織。
答:能形成2n=23=8種配子: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8.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有什么不同?用圖表示并加以說明。
答:有絲分裂只有一次分裂。先是細胞核分裂,后是細胞質分裂,細胞分裂為二,各含有一個核。稱為體細胞分裂。
減數(shù)分裂包括兩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體減半,第二次染色體等數(shù)分裂。細胞在減數(shù)分裂時核內,染色體嚴格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變化,最后分裂成為 4個子細胞,發(fā)育成雌性細胞或者雄性細胞,各具有半數(shù)的染色體。也稱為性細胞分裂。
減數(shù)分裂偶線期同源染色體聯(lián)合稱二價體。粗線期時非姐妹染色體間出現(xiàn)交換,遺傳物質進行重組。雙線期時各個聯(lián)會了的二價體因非姐妹染色體相互排斥發(fā)生交叉互換因而發(fā)生變異。有絲分裂則都沒有。
減數(shù)分裂的中期I 各個同源染色體著絲點分散在赤道板的兩側,并且每個同源染色體的著絲點朝向哪一板時隨機的,而有絲分裂中期每個染色體的著絲點整齊地排列在各個分裂細胞的赤道板上,著絲點開始分裂。
細胞經過減數(shù)分裂,形成四個子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成半,而有絲分裂形成二個子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相等。
9.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意義在遺傳學上各有什么意義在遺傳學上?
答:有絲分裂在遺傳學上的意義:多細胞生物的生長主要是通過細胞數(shù)目的增加和細胞體積的增大而實現(xiàn)的,所以通常把有絲分裂稱為體細胞分裂,這一分裂方式在遺傳學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是核內每個染色體準確地復制分裂為二,為形成兩個在遺傳組成上與母細胞完全一樣的子細胞提供了基礎。其次是復制后的各對染色體有規(guī)則而均勻地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使兩個細胞與母細胞具有同樣質量和數(shù)量的染色體。對細胞質來說,在有絲分裂過程中雖然線粒體、葉綠體等細胞器也能復制、增殖數(shù)量。但是它們原先在細胞質中分布是不恒定的,因而在細胞分裂時它們是隨機而不均等地分配到兩個細胞中去。由此可見,任何由線粒體、葉綠體等細胞器所決定的遺傳表現(xiàn),是不可能與染色體所決定的遺傳表現(xiàn)具有同樣的規(guī)律性。這種均等方式的有絲分裂既維持了個體的正常生長和發(fā)育,也保證了物種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植物采用無性繁殖所獲得的后代能保持其母本的遺傳性狀,就在于它們是通過有絲分裂而產生的。
減數(shù)分裂在遺傳學上的意義:在生物的生活周期中,減數(shù)分裂是配子形成過程中的必要階段。這一分裂方式包括兩次分裂,其中第二次分裂與一般有絲分裂基本相似;主要是第一次分裂是減數(shù)的,與有絲分裂相比具有明顯的區(qū)別,這在遺傳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減數(shù)分裂時核內染色體嚴格按照一定規(guī)律變化,最后經過兩次連續(xù)的分裂形成四個子細胞,發(fā)育為雌雄性細胞,但遺傳物質只進行了一次復制,因此,各雌雄性細胞只具有半數(shù)的染色體(n)。這樣雌雄性細胞受精結合為合子,又恢復為全數(shù)的染色體(2n),從而保證了親代與子代之間染色體數(shù)目的恒定性,為后代的正常發(fā)育和性狀遺傳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保證了物種相對的穩(wěn)定性。其次,各對同源染色體在減數(shù)分裂中期I排列在赤道板上,然后分別向兩極拉開,各對染色體中的兩個成員在后期I分向兩極時是隨機的,即一對染色體的分離與任何另一對染色體的分離不發(fā)生關聯(lián),各個非同源染色體之間均可能自由組合在一個子細胞里。n對染色體,就可能有2n種自由組合方式。例如,水稻n=12,其非同源染色體分離時的可能組合數(shù)既為212 =4096。這說明各個細胞之間在染色體上將可能出現(xiàn)多種多樣的組合。不僅如此,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片段還可能出現(xiàn)各種方式的交換,這就更增加了這種差異的復雜性。因而為生物的變異提供的重要的物質基礎,有利于生物的適應及進化,并為人工選擇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10.何謂無融合生殖?它包含有哪幾種類型?
答:無融合生殖是指雌雄配子不發(fā)生核融合的一種無性生殖方式,被認為是有性生殖的一種特殊方式或變態(tài)。
它有以下幾種類型:
⑴. 營養(yǎng)的無融合生殖;
⑵. 無融合結子:包括 ①. 單倍配子體無融合生殖;②. 二倍配子體無融合生殖;③. 不定胚;
⑶. 單性結實。
11.以紅色面包霉為例說明低等植物真菌的生活周期,它與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有何異同?
答:紅色面包霉的單倍體世代(n=7)是多細胞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發(fā)芽形成為新的菌絲,屬于其無性世代。一般情況下,它就是這樣循環(huán)地進行無性繁殖。但是,有時也會產生兩種不同生理類型的菌絲,一般分別假定為正(+)和(-)兩種結合型,它們將類似于雌雄性別,通過融合和異型核的接合而形成二倍體的合子(2n=14),屬于其有性世代。合子本身是短暫的二倍體世代。紅色面包霉的有性過程也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來實現(xiàn)。因為其"+"和"-"兩種接合型的菌絲都可以產生原子囊果和分生孢子。如果說原子囊果相當于高等植物的卵細胞,則分生孢子相當于精細胞。這樣當"+"接合型(n)與"-"接合型(n)融合和受精后,便可形成二倍體的合子(2n)。無論上述的那一種方式,在子囊果里子囊的菌絲細胞中合子形成以后,可立即進行兩次減數(shù)分裂(一次DNA復制和二次核分裂),產生出四個單倍體的核,這時稱為四個孢子。四個孢子中每個核進行一次有絲分裂,最后形成為8個子囊孢子,這樣子囊里的8個孢子有4 個為"+"接合型,另有4個為"-"接合型,二者總是成1:1的比例分離。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一個完整的生活周期,都是交替進行著無性世代和有性世代。它們都具有自己的單倍體世代和二倍體世代,只是低等植物的世代的周期較短(它的有性世代可短到10天),并且能在簡單的化學培養(yǎng)基上生長。而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較長,配子體世代孢子體世代較長,繁殖的方式和過程都是高等植物比低等植物復雜得多。
12.高等植物與高等動物的生活周期有什么主要差異?用圖說明。
答:高等動、植物生活周期的主要差異:動物通常是從二倍體的性原細胞經過減數(shù)分裂即直接形成精子和卵細胞,其單倍體的配子時間很短;有性過程是精子和卵細胞融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分化發(fā)育成胚胎,直至成熟個體。而植物從二倍體的性原細胞經過減數(shù)分裂后先產生為單倍體的雄配子體和雌配子體,再進行一系列的有絲分裂,然后再形成為精子和卵細胞;有性過程是經雙受精,精子與卵細胞結合進一步發(fā)育分化成胚,而另一精子與兩個極核結合,發(fā)育成胚乳,胚乳在胚或種子生長發(fā)育過程起到很重要作用。具體差異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