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沒有想到,這把稀泥非但沒有和成,還把自己給和進去了。
因為滿桂根本不買賬,非但不肯了事,還把袁崇煥拉下了水,說他拉偏架。
原因在于,寧遠之戰(zhàn)前,滿桂是寧遠總兵,袁崇煥,是寧前道。滿桂的級別比袁崇煥高,但根據(jù)以文制武慣例,袁崇煥的地位要略高于滿桂。
戰(zhàn)后,滿桂升到了右都督,袁崇煥升到兵部侍郎兼遼東巡撫,按級別,袁崇煥依然不如滿桂,但論地位,他依然比滿桂高。
這就相當麻煩了,要知道,滿桂光打仗就打了二三十年,他砍人頭攢錢(一個五十兩)的時候,袁舉人還在考進士,且他級別一直比袁崇煥高,現(xiàn)在又是一品武官,你個三品文官,我服從管理就不錯了,瞎攪和什么?
外加他又是蒙古人,為人比較直爽,毫不虛偽,說打,操家伙就上,至于袁崇煥,他本人曾自我介紹過:“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本部院卻是個將首!”
于是來來往往,火花四射,袁崇煥隨即表示,滿桂才堪大用,希望朝廷加以重用(隨你怎么用,不要在這兒用)。
滿桂氣得不行,又干不過袁崇煥(巡撫有實權),就告到了袁崇煥的上司,新任遼東督師王之臣那里。
王之臣也是文官,所以也和稀泥,表示滿桂也是個人才,你們都消停吧,都在關外為國效力。
按說和稀泥也就行了,但王督師似乎不甘寂寞,順道還訓袁崇煥幾句,于是袁大人也火了,當即上書表示自己很累,要退休(乞休)。
王督師頓時火冒三丈,也上了奏疏,說自己要引退(引避)。
問題鬧大了,朝廷親自出馬,使出了殺手锏――還是和稀泥。
但朝廷畢竟是朝廷,這把稀泥的質量十分之高。
先是下了封文書,給兩人上了堂歷史課,說此前經(jīng)撫不和(指熊廷弼和王化貞),丟掉很多地方,你們要吸取教訓,不要再鬧了。
然后表示,你們兩個都是人才,都不要走,但為防你們兩個在一起會互相死磕,特劃定范圍,王之臣管關內(nèi),袁崇煥管關外,有功一起賞,有黑鍋也一起背,舒坦了吧!
命令下來后,袁崇煥和王之臣都相當識趣,當即做出反應,表示愿意留任,并且同意滿桂留任,繼續(xù)共同工作。
不久之后,袁崇煥任命滿桂鎮(zhèn)守山海關,風波就此平息――至少他自己這樣認為。
然而這件小事,最終也影響了他的命運。
但不管有什么后遺癥,至少在當時,形勢是很好的,一片大好,
滿桂守山海關,袁崇煥守寧遠、錦州,所有的堡壘都已修復完畢,所有的城墻都已加固,彈藥充足,糧草齊備,剩下的只有一件事――張開懷抱等你。
五月十一日,皇太極一頭扎進了懷抱。
他的六萬大軍分為三路,中路由他親率,左路指揮莽古爾泰,右路指揮代善、阿敏,于同日在錦州城下會師,完成合圍。
消息傳到寧遠城的時候,袁崇煥慌張了。他雖然做好了準備,預料到了進攻,卻沒有料到,會來得這么快。
趙率教的策略
錦州城的守將是趙率教。
袁崇煥尚且沒有準備,趙率教就不用說了,看城下黑壓壓一片,實在有點心虛,思考片刻后,他鎮(zhèn)定下來,派兩個人爬出城墻(不能開門),去找皇太極談判。
這兩個人的到來把皇太極徹底搞迷糊了,老子兵都到城下了,你要么就打,要么投降,談什么判?
但愿意談判,也不是壞事,他隨即寫了封回信,希望趙率教早日出城投降,奔向光明。
使者拿著書信回去了,皇太極就此開始了等待,下午沒信,晚上沒信,到了第二天,還是沒信。
于是他向城頭?望,看到明軍在搶修防御工事。\
正文第一章皇太極(3)
這場戰(zhàn)役中,趙率教是比較無辜的,其實他壓根就不是錦州守將,只不過是恰好呆在那里,等守將到任,就該走人了,沒想到皇太極來得太突然,沒來得及走,被圍在錦州了。四下一打量,官最大的也就是自己了,無可奈何,錦州守將趙率教就此出場。
但細一分析,問題來了,遼東兵力總共有十多萬,山海關有五萬人,寧遠有四萬人,錦州只有一兩萬,兵力不足且不說,連出門求援的人都還沒到寧遠,怎么能開打呢?
所以他決定,派人出城談判,跟皇太極玩太極。
皇太極果然名不副實,對太極一竅不通,白等了一天,到五月十三日,想明白了,攻城。
六萬后金軍集結完畢,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軍旗招展,人山人海,等待著皇太極的指令。
皇太極沉默片刻,終于下達了指令:停止進攻。
皇太極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漢,好漢是不吃眼前虧的。
面對著城頭黑洞洞的大炮,他決定,暫不進攻――談判。
他主動派出使者,要求城內(nèi)守軍投降,第一次沒人理他,第二次也沒人理,到第三批使者的時候,趙率教估計是煩得不行,就站到城頭,對準下面一聲大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