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甲直播免费观看直播在线_丰满的继牳3中文字幕系列免费_久久婷婷激情精品综合_有码 无码 中文字幕 丝袜_国内外成人激情视频_亚洲乱码中文字幕234_韩国理论福利片午夜_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精油按摩_日本韩国欧美三级在线_在线Ⅴ片免费观看视频

知ing

資本論

[德] 卡爾·馬克思 /

神秘師兄 上傳

  我們已經在第二卷看到,資本在流通領域內的純粹職能,——產業(yè)資本家首先為了實現他的商品的價值,其次為了把這個價值再轉化為商品的生產要素所必須進行的活動,對商品資本的形態(tài)變化W‘—G—W起中介作用的活動,也就是賣和買的行為,——既不生產價值,也不生產剩余價值。相反,那里已經說明,為此所需要的時間,客觀上對商品來說,主觀上對資本家來說,都對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生產形成界限。關于商品資本自身的形態(tài)變化所說的話,當然不會因為商品資本的一部分取得商品經營資本的形態(tài)而發(fā)生任何變化,也不會因為對商品資本的形態(tài)變化起中介作用的活動表現為特殊種類資本家的特殊業(yè)務,或表現為一部分貨幣資本的專門職能,而發(fā)生任何變化。如果商品的賣和買,——商品資本的形態(tài)變化W’—G—W總是歸結為這種行為,——是由產業(yè)資本家自己進行的、不創(chuàng)造價值或剩余價值的活動,那末它們也不可能因為由別的人而不是由產業(yè)資本家來完成,就成為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活動。其次,如果社會總資本的一部分必須不斷作為貨幣資本可供支配,以便再生產過程不致為流通過程所中斷,能繼續(xù)進行,而這部分貨幣資本既不創(chuàng)造價值,也不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那末,即使它不是由產業(yè)資本家,而是由另一種資本家為完成同樣的職能不斷投入流通中去,它也不能由此獲得這種屬性。至于商人資本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起間接生產的作用,這個問題我們在上面已經提到,以后還要作進一步的說明。

  可見,商品經營資本,——撇開各種各樣可能與此有關的職能,如保管、運送、運輸、分類、散裝等,只說它的真正的為賣而買的職能,——既不創(chuàng)造價值,也不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它只是對它們的實現起中介作用,因而同時也對商品的實際交 換,對商品從一個人手里到另一個人手里的轉讓,對社會的物質變換起中介作用。但是,因為產業(yè)資本的流通階段,和生產一樣,形成再生產過程的一個階段,所以在流通過程中獨立地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也必須和在不同生產部門中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一樣,提供年平均利潤。如果商人資本比產業(yè)資本提供百分比更高的平均利潤,那末,一部分產業(yè)資本就會轉化為商人資本。如果商人資本提供更低的平均利潤,那末就會發(fā)生相反的過程。一部分商人資本就會轉化為產業(yè)資本。沒有哪一種資本比商人資本更容易改變自己的用途,更容易改變自己的職能了。

  因為商人資本本身不生產剩余價值,所以很清楚,以平均利潤的形式歸商人資本所有的剩余價值,只是總生產資本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但是現在問題在于:商人資本怎樣從生產資本所生產的剩余價值或利潤中獲得歸它所有的那一部分呢?

  認為商業(yè)利潤是單純的加價,是商品價格在名義上高于它的價值的結果,這不過是一種假象。

  很清楚,商人只能從他所出售的商品的價格中獲得他的利潤,更清楚的是,他出售商品時賺到的這個利潤,必然等于商品的購買價格和它的出售價格之間的差額,必然等于后者超過前者的余額。

  商品在買進以后賣出以前可能會有追加費用(流通費用)加入商品,同樣也可能沒有這種費用加入商品。如果有這種費用加入,那就很清楚,出售價格超過購買價格的余額,就不只是代表利潤了。為了使我們的研究簡便起見,我們先假定,沒有任何這種費用加入。

  就產業(yè)資本家來說,他的商品的出售價格和購買價格之間的差額,等于商品的生產價格和它的成本價格之間的差額;或者,就社會總資本來看,那就等于商品的價值和商品使資本家耗費的成本價格之間的差額。這個差額又歸結為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總量超過物化在商品中的有酬勞動量的差額。產業(yè)資本家購買的各種商品,在重新作為可以出售的商品再投入市場以前,必須經歷生產過程。商品價格中后來作為利潤實現的組成部分,只是在生產過程中才生產出來的。商品經營者的情況卻不是這佯。只有當商品處在它的流通過程中的時候,它才在商品經營者手里。他只是繼續(xù)進行已經由生產資本家開始的商品的出售,即商品價格的實現,因此不會讓商品經歷任何能夠重新吸收剩余價值的中間過程。產業(yè)資本家只是在流通中實現在此之前已經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或利潤,相反地,商人不僅要在流通中并通過流通來實現他的利潤,而且要在流通中并通過流通才獲得他的利潤。這一點看來只有按下述方式才能做到:商人把產業(yè)資本家按商品生產價格,或者就全部商品資本來看,按商品價值賣給他的商品,高于它的生產價格出售,即對商品價格實行名義上的加價,因而,就全部商品資本來看,也就是高于它的價值出售,并且把商品的名義價值超過它的實際價值的這個余額攫為已有;一句話,就是商品賣得比它的原價貴。

  這種加價的形式是很容易理解的。例如,1碼麻布值2先令。如果我要從再出售中獲得10%的利潤,我就必須加價1/10,也就是,按每碼2先令2 2/5便士出售。在這種情況下,它的實際生產價格和它的出售價格之間的差額=2 2/5便士。這就是2先令的10%的利潤。這樣,我賣給買者1碼麻布的價格,實際上是1 1/10碼麻布的價格?;蛘邠Q一種說法也一樣:我按2先令賣給買者的麻布只有10/11碼,而把1/11碼為自己留下來了。事實上,如果每碼麻布的價格按2先令2 2/5便士計算,我可以用2 2/5便士買回1/11碼麻布。因此,這不過是一條迂回的道路,目的在于通過商品價格的名義上的提高,來分享剩余價值和剩余產品。

  這就是從現象上最初表現出來的情形:商業(yè)利潤通過商品加價而實現。其實,認為利潤來自商品價格的名義上的提高或商品高于它的價值出售這整個看法,是由對商業(yè)資本的觀察產生的。

  但是,只要仔細考察一下,馬上就可以看出,這不過是假象。假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方式,商業(yè)利潤就不是以這個方式實現的。(在這里,我們談的始終只是平均的情況,而不是個別的情況。)為什么我們假定,商品經營者只有高于商品生產價格比如說10%出售商品,才能在他的商品上實現10%的利潤呢?因為我們已經假定,這種商品的生產者,產業(yè)資本家(作為產業(yè)資本的人格化,對外界來說,他總是作為“生產者”出現)是按商品的生產價格把商品賣給商人的。如果商品經營者支付的商品購買價格等于它的生產價格,歸根到底,也就是等于它的價值,以致商品的生產價格,歸根到底,也就是商品的價值,對商人來說代表成本價格,那末,商人的出售價格超過他的購買價格的余額,——只有這個差額才是他的利潤的源泉,——事實上就必然是商品的商業(yè)價格超過它的生產價格的余額,因此,歸根到底,商人是高于商品價值出售一切商品的。但是,為什么假定產業(yè)資本家是按商品的生產價格把商品賣給商人的呢?或者不如說,這個假定是以什么為前提的呢?這就是:商業(yè)資本(在這里,我們還只是把它看作商品經營資本)不參加一般利潤率的形成。在闡明一般利潤率時,我們必須從這個前提出發(fā),第一,因為商業(yè)資本本身,那時對我們來說還不存在;第二,因為平均利潤,從而一般利潤率,首先必須作為不同生產部門的產業(yè)資本實際生產的利潤或剩余價值的平均化來說明。但是,說到商人資本,我們考察的卻是一種不參加利潤生產而只分享利潤的資本。所以,現在必須對以前的說明進行補充。

  假定一年中預付的總產業(yè)資本=720c+180v=900(比如說以百萬鎊為單位),m‘=100%。因而產品=720c+180v+180m。然后我們把這個產品或生產出來的商品資本叫作W,它的價值或生產價格(因為就全部商品來說,二者是一致的)就=1080,總資本900的利潤率=20%。按照前面的闡述,這個20%是平均利潤率,因為在這里剩余價值不是根據這個或那個具有特殊構成的資本計算的,而是根據具有平均構成的總產業(yè)資本計算的。因而W=1080,利潤率=20%?,F在我們假定,在這900鎊產業(yè)資本之外,還有100鎊商人資本加入,它要按照自己大小的比例從利潤中分得和產業(yè)資本相同的份額。按照假定,它是總資本1000中的1/10。因此,它從剩余價值180中分得1/10;也就是按18%的比率獲得一筆利潤。因此,留下來要在其余9/10的總資本中進行分配的利潤實際上只有162,對資本900來說也是18%。因此,產業(yè)資本900的所有者把W賣給商品經營者的價格=720c+180v+162m=1062。因此,如果商人對他的資本100加上18%的平均利潤,他就是按照1062+18=1080,也就是按照商品的生產價格來出售商品,或者就全部商品資本來看,也就是按照商品的價值來出售商品,雖然他的利潤只是在流通中并且通過流通才獲得的,只是由于他的出售價格超過他的購買價格的余額才獲得的。不過,他還是沒有高于商品的價值或高于商品的生產價格出售商品,而正是因為他是低于商品的價值或低于商品的生產價格從產業(yè)資本家那里購買商品的。事實上,人們一般是先確定零售價,再折扣出批發(fā)價的。是做加法,還是反過來做減法,在數學上是無差別的。但在經濟科學上是有差別的。

  因此,商人資本會按照它在總資本中所占的比例,參加決定一般利潤率。拿上述例子來說,平均利潤率=18%,所以,如果不是總資本中有1/10是商人資本,由此使一般利潤率降低了1/10,那末一般利潤率就會=20%。這樣一來,關于生產價格也就出現一個更確切的有限制的規(guī)定。我們仍然要把生產價格理解為商品的價格,即=商品的成本(商品中包含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的價值)+平均利潤。但是,這個平均利潤現在是由另外的方法決定的。它是由總生產資本所生產的總利潤決定的;但不是按這個總生產資本來計算的,而是按總生產資本+商業(yè)資本來計算的。在前一個場合,如果總生產資本如上所述=900,利潤=180,平均利潤率就會=180/900=20%;在后一個場合,如果生產資本為900,商業(yè)資本為100,平均利潤率就=180/1000=18%。因此,生產價格=k(成本)+18,而不是=k+20。在平均利潤率中,總利潤中歸商業(yè)資本所有的部分已經計算在內了。因此,全部商品資本的實際價值或實際生產價格=k+p+h(在這里,h代表商業(yè)利潤)。所以,生產價格,或者說產業(yè)資本家本人出售商品的價格,小于商品的實際生產價格;指向商人出售,即批發(fā);而不是向消費者出售,即零售?;蛘?,就全部商品來看,產業(yè)資本家階級出售全部商品的價格,小于這全部商品的價值。這樣,拿上述例子來說,900(成本)+900的18%,即900+162=1062。現在商人把他只耗費100的商品,按118出售,他當然增加了18%的加價;但是,因為他用100買來的商品本來值118,所以他并沒有高于商品的價值出售。這個說明不好,因為商人最終出售的商品值1080,而不是118。應當是商人通過投入100鎊來周轉,最終將累計以1062鎊購買的商品累計賣了1080鎊。我們以后要在這個剛剛闡明的更確切的意義上使用生產價格這個名詞。很清楚,產業(yè)資本家的利潤等于商品的生產價格超過它的成本價格的余額,和這種產業(yè)利潤不同,商業(yè)利潤等于商品的出售價格超過它的生產價格的余額;這個生產價格對商人來說就是商品的購買價格;但是,商品的實際價格=商品的生產價格+商業(yè)利潤。正象產業(yè)資本之所以能實現利潤,只是因為利潤作為剩余價值已經包含在商品的價值中一樣,商業(yè)資本之所以能實現利潤,只是因為產業(yè)資本在商品的價格中實現的并非全部的剩余價值或利潤。因此,商人的出售價格之所以高于購買價格,并不是因為出售價格高于總價值,而是因為購買價格低于總價值。

  可見,商人資本雖然不參加剩余價值的生產,但參加剩余價值到平均利潤的平均化。因此,一般利潤率已經意味著從剩余價值中扣除了屬于商人資本的部分,也就是說,對產業(yè)資本的利潤作了一種扣除。

  根據以上所說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 同產業(yè)資本相比,商人資本越大,產業(yè)利潤率就越小。反過來,情況也就相反。

  2. 如果象第一篇已經說明的那樣,利潤率總是表現為一個小于實際剩余價值率的比率,也就是說,總是把勞動的剝削程度表現得太小,如以上述720c+180v+180m的情況為例,一個100%的剩余價值率僅僅表現為一個20%的利潤率,那末,既然平均利潤率本身在商人資本應得的份額計算進來時表現得更小,在這里,是18%,而不是20%,這個比率就相差得更大。因此,直接從事剝削的資本家的平均利潤率所表現的利潤率小于實際的利潤率。

  假定其他一切條件不變,商人資本的相對量,是和它的周轉速度成反比的,因此,也是和再生產過程本身的活力成反比的(但在這里,零售商人的資本作為一種雜種,是一個例外)。在科學分析的進程中,一般利潤率的形成,是從產業(yè)資本和它們之間的競爭出發(fā)的,后來由于商人資本的介入才得到校正、補充和改變。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情況卻正好相反。使商品價格最先或多或少由商品的價值決定的,是商業(yè)資本,而一般利潤率最先形成的領域,是對再生產過程起中介作用的流通領域。起初商業(yè)利潤決定產業(yè)利潤。只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生產者自己變成商人之后,商業(yè)利潤才被歸結為全部剩余價值中屬于商業(yè)資本——它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總資本的一個相應部分——的一部分。

  在由于商人資本參加進來而得到補充的利潤的平均化中,我們已經看到,商人預付的貨幣資本沒有在商品的價值中加入任何追加的要素;商人借以獲得利潤的加價,只等于商品價值中沒有被生產資本計算到商品的生產價格中去的部分,即它放棄的部分。這個貨幣資本的情況,和產業(yè)資本家的固定資本的情況相同,既然它沒有被消耗,因此它的價值也就不會成為商品的價值要素。就是說,商人按照商品資本的購買價格,用貨幣來補償商品資本的生產價格,=G。他出售的價格,如上所說,=G+△G?!鱃表示由一般利潤率決定的商品價格增加額。因此,如果他把商品賣掉了,那末,流回到他手中的,除了△G之外,還有他購買商品時預付的原有的貨幣資本。這里我們又一次看到,他的貨幣資本無非是產業(yè)資本家的轉化為貨幣資本的商品資本。如果這個商品資本不是賣給商人,而是直接賣給最后消費者,那也不會影響這個商品資本的價值量。事實上,商人的貨幣資本不過是把最后消費者的支付提前了。但是這里所說的,只有在我們以前假定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商人不花任何費用,或者說,他除了向生產者購買商品而必須預付貨幣資本以外,無須在商品的形態(tài)變化過程中,在買賣的過程中,預付任何別的流動資本或固定資本??墒钦缥覀冊诳疾炝魍ㄙM用時(第2卷第6章)看到的,事實并不是這樣。這些流通費用,一部分是商人要從別的流通當事人那里收回的費用,一部分則是直接從他的特有業(yè)務中產生的費用。

  不管這些流通費用屬于什么種類,不管它們是從純粹的商人業(yè)務本身中產生的,因而屬于商人的特有的流通費用,還是代表那種因為在流通過程中有生產過程(如運送、運輸、保管等等)補充進來而產生的費用,它們總是以下面這一點為前提:商人除了為購買商品而預付的貨幣資本以外,總是還要預付一個追加的資本,用來購買和支付這種流通手段。如果這個成本要素是由流動資本構成的,它就全部作為追加要素加入商品的出售價格,如果這個成本要素是由固定資本構成的,它就按照自己損耗的程度,作為追加要素加入商品的出售價格;不過,這樣一個要素,即使它和純粹的商業(yè)流通費用一樣,不會形成商品價值的實際追加,也會形成一個名義上的價值。但是,這整個追加資本不管是流動的還是固定的,都會參加一般利潤率的形成。

  純粹的商業(yè)流通費用(因而運送、運輸、保管等費用除外),歸結為實現商品的價值、使之由商品轉化為貨幣或由貨幣轉化為商品、對商品交 換起中介作用所必需的費用。在這里,我們把那些會在流通行為中繼續(xù)進行的并且可以和商人業(yè)務完全分開的生產過程撇開不說。正象例如真正的運輸業(yè)和運送業(yè)事實上可以是而且是和商業(yè)完全不同的產業(yè)部門一樣,待買和待賣的商品也可以堆在碼頭或別的公共場所,由此引起的費用,如果必須由商人預付,會由第三者記在商人賬上。這一切都會在真正的批發(fā)商業(yè)中發(fā)生。在批發(fā)商業(yè)中,商人資本以最純粹的形式出現,最少同其他職能交 織在一起。運輸業(yè)者、鐵路經營者、船主,都不是“商人”。我們在這里考察的費用,是指買賣方面的費用。以前已經指出,這種費用歸結為計算、簿記、市場、通訊等方面的開支。為此必需的不變資本包括事務所、紙張、郵資等。另外一些費用則歸結為可變資本,這是為雇用商業(yè)上的雇傭工人而預付的。(運送費用和運輸費用,關稅的預付等等,部分地可以這樣看待:它們好象是商人在購買商品時預付的,因此,對商人說來,它們會加入購買價格。)

  所有這些費用都不是在生產商品的使用價值時花費的,而是在實現商品的價值時花費的;它們是純粹的流通費用。它們不加入直接的生產過程,但是加入流通過程,因而加入再生產的總過程。

  在這些費用中,我們在這里唯一感興趣的部分,是花費在可變資本上的那部分。(此外,還應當研究:第一,只有必要勞動才加入商品價值這個規(guī)律,怎樣適用于流通過程;第二,積累在商人資本上是怎樣表現的;第三,商人資本在實際的社會總再生產過程中是怎樣執(zhí)行職能的。只好由我們來研究了。)

  這些費用是從產品作為商品的經濟形式中產生的。

  如果產業(yè)資本家自己互相直接出售商品時損失的勞動時間,——從客觀上說,也就是商品的流通時間,——根本不會給這些商品加進任何價值,那末,很清楚,這種勞動時間決不會因為由商人來花費而不是由產業(yè)資本家來花費,就獲得另一種性質。由商品(產品)到貨幣和由貨幣到商品(生產資料)的轉化,是產業(yè)資本的必要職能,因而是資本家——他事實上只是人格化的具有自己的意識和意志的資本——的必要活動。但是這種職能既不會增加價值,也不會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當商人進行這些活動時,或者說,當商人在生產資本家不再執(zhí)行資本在流通領域內的職能以后,繼續(xù)執(zhí)行這種職能時,他只是代替了產業(yè)資本家。這些活動所花費的勞動時間,是用在資本的再生產過程的必要活動上的,但它不會加進任何價值。如果商人不去完成這些活動(因而也不花費這些活動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他就不會作為產業(yè)資本的流通代理人來使用他的資本,也不會繼續(xù)執(zhí)行產業(yè)資本家的已經中斷的職能,因此也就不會作為資本家,按照他所預付的資本的比例,分享產業(yè)資本家階級所生產的利潤量。商業(yè)資本家為了分享剩余價值量,使自己預付的貨幣作為資本增殖,無須使用雇傭工人。如果他的業(yè)務和資本都很小,他自己也許就是他所使用的唯一工人。他得到的報酬,就是由商品的購買價格和商品的實際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產生的那部分利潤。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商人預付的資本量很小,他實現的利潤可能絲毫不比一個報酬比較優(yōu)厚的熟練雇傭工人的工資多,甚至可能比這種工人的工資少。事實上,同商人一起執(zhí)行職能的,還有產業(yè)資本家的直接商業(yè)代理人,如采購員、推銷員、跑街,他們的收入同商人一樣多,或者比商人還多,收入的形式或者是工資,或者是對每次出售所獲得的利潤的分紅(傭金,分成)。在第一個場合,商人作為獨立的資本家,獲得商業(yè)利潤;在第二個場合,一部分利潤,作為工資,或者作為產業(yè)資本家的利潤中相應的份額,支付給辦事員,即產業(yè)資本家的雇傭工人,他的直接代理人,而雇主自己在這個場合既把產業(yè)利潤也把商業(yè)利潤裝入腰包。但是,盡管流通代理人自己的收入可能表現為純粹的工資,即他所完成的勞動的報酬,盡管在這種收入不是以這種形式表現出來的地方,他的利潤量可能只相當于報酬比較優(yōu)厚的工人的工資,在所有這些場合,他的收入都只是來源于商業(yè)利潤。這是因為,他的勞動不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所以,不是所有的第三產業(yè)都創(chuàng)造價值。

  對產業(yè)資本家來說,流通行為的延長意味著:1.他的個人時間會受到損失,因為這會妨礙他作為生產過程本身的管理者去執(zhí)行自己的職能;2.他的產品會更久地以貨幣形式或商品形式停留在流通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產品的價值不會增殖,并且直接的生產過程會中斷。要使直接的生產過程不被中斷,或者就必須限制生產,或者就要預付追加的貨幣資本,以便生產過程不斷按同一規(guī)模繼續(xù)進行。商人資本可以看作追加的生產資本的替代,或者看作產業(yè)資本家向商人資本家的隱形借貸,從而分享利潤。這在每一次都會造成如下的結果,或者使原來的資本只取得較少的利潤,或者必須預付追加的貨幣資本,以便取得原來的利潤。即使商人代替了產業(yè)資本家,這一切仍然不變。這時,不是產業(yè)資本家把追加的時間花在流通過程中,而是商人把追加的時間花在流通過程中;不是產業(yè)資本家為流通預付追加的資本,而是商人預付追加的資本?;蛘撸瑩Q一種說法也一樣:不是產業(yè)資本的一個相當大的部分不斷在流通過程中流轉,而是商人的資本完全束縛在流通過程中;不是產業(yè)資本家生產的利潤少了,而是他必須把他的利潤的一部分完全讓給商人。只要商人資本限制在必要限度以內,差別就只是在于:由于資本職能的這種劃分,專門用在流通過程上的時間減少了,為流通過程預付的追加資本減少了,而且總利潤中以商業(yè)利潤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損失也比在沒有這種劃分的情況下減少了。拿我們上述720c+180v+180m的例子來說,如果在存在一個商人資本100的時候,給產業(yè)資本家?guī)淼睦麧櫴?62或18%,因此利潤減少了18,那末,在沒有這種獨立的商人資本的時候,必要的追加資本也許會是200,因此,產業(yè)資本家的預付總額不是900,而是1100了,這樣,按剩余價值180計算,利潤率只是16 4/11%。

  如果產業(yè)資本家同時又是自己的商人,他除了預付追加資本,以便在他的處在流通中的產品再轉化為貨幣以前購買新的商品,還要預付資本(事務所費用和商業(yè)工人的工資),以便實現他的商品資本的價值,也就是為流通過程預付資本,那末,這些支出固然會形成追加資本,但不會生產任何剩余價值。它們必須從商品的價值中得到補償;這些商品的一部分價值必須再轉化為這種流通費用;但由此不會形成任何追加的剩余價值。就社會總資本來看,這事實上無非就是說,總資本的一部分是那些不加入價值增殖過程的次要活動所需要的,并且社會資本的這個部分,必須為這些目的而不斷地再生產出來。對單個資本家和整個產業(yè)資本家階級來說,利潤率會因此減少。這個結果,在每一次需要加進追加資本,以便推動同量可變資本的時候都會出現。

  如果這種和流通業(yè)務本身有關的追加費用由商業(yè)資本家替產資本家擔負起來,利潤率的這種減少也會發(fā)生,不過程度較小了,方法也不同了?,F在,情況是這樣:同沒有這種費用時需要預付的資本相比,商人要預付更多的資本;這種追加資本的利潤,會增加商業(yè)利潤總額,因此,會有更多的商人資本同產業(yè)資本一起參加平均利潤率的平均化,也就是說,平均利潤會下降。拿我們上述的例子來說,如果在商人資本100之外,還要為所說的各種費用預付追加資本50,那末,全部剩余價值180現在就要按照生產資本900加上商人資本150,總共是1050來分配了。因此平均利潤率會下降到17 1/7%。產業(yè)資本家按照900+154 2/7=1054 2/7的價格把商品賣給商人,商人再按照1130的價格(即1080+50的費用,這是他必須再收回的)把商品賣掉。此外,必須承認,隨著商人資本和產業(yè)資本的劃分,會同時出現商業(yè)費用的集中,從而商業(yè)費用的減少。

  現在要問:商業(yè)資本家即這里所說的商品經營者所雇用的商業(yè)雇傭工人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從一方面說,一個這樣的商業(yè)工人,和別的工人一樣,是雇傭工人。第一,因為這種勞動是用商人的可變資本,而不是用作為收入來花費的貨幣購買的;因此,購買這種勞動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替私人服務,而是為了使預付在這上面的資本自行增殖。第二,因為他的勞動力的價值,從而他的工資,也和一切其他雇傭工人的情況一樣,是由他那種勞動力的生產費用和再生產費用決定的,而不是由他的勞動的產物決定的。

  但是,產業(yè)資本和商業(yè)資本之間,從而產業(yè)資本家和商人之間的差別,必然會在商業(yè)工人和產業(yè)資本直接雇用的工人之間發(fā)生。因為商人作為單純的流通當事人既不生產價值,也不生產剩余價值(因為他由自己的費用加到商品上的追加價值,不過是原先已有的價值的追加,盡管這里還有一個問題:他究竟怎樣保持和保存他的不變資本的這個價值?),所以,他雇用的執(zhí)行同樣職能的商業(yè)工人,也不可能直接為他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在這里,也象在生產工人的場合一樣,我們假定工資是由勞動力的價值決定的,因此,商人不是靠克扣工資的辦法來發(fā)財致富,也就是,他不是把他僅僅部分地支付了的對勞動的預付,加進他的成本計算中去,換句話說,他不是靠欺騙他的辦事員等等的辦法來發(fā)財致富。

  就商業(yè)雇傭工人來說,困難根本不在于說明,他們怎樣直接為他們的雇主生產利潤,盡管他們不直接生產剩余價值(利潤不過是它的轉化形式)。這個問題通過對商業(yè)利潤的一般分析實際上已經解決了。產業(yè)資本所以能獲得利潤,是因為它把包含在并實現在商品中的、但它沒有支付任何等價物的勞動拿來出賣,同樣,商業(yè)資本所以能獲得利潤,是因為它沒有把包含在商品中的無酬勞動(這是投在這種商品生產上的資本作為總產業(yè)資本的一個相應部分來執(zhí)行職能時包含在商品中的)全部支付給生產資本,相反地,在出售商品時卻讓人把這個仍然包含在商品中的、它沒有支付報酬的部分支付給自己。商人資本和剩余價值的關系不同于產業(yè)資本和剩余價值的關系。產業(yè)資本通過直接占有別人的無酬勞動來生產剩余價值。而商人資本使這個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從產業(yè)資本手里轉移到自己手里,從而占有這部分剩余價值。

  商業(yè)資本只是由于它的實現價值的職能,才在再生產過程中作為資本執(zhí)行職能,因而才作為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從總資本所生產的剩余價值中取得自己的份額。對單個商人來說,他的利潤量取決于他能夠用在這個過程中的資本量,而他的辦事員的無酬勞動越大,他能夠用在買賣上的資本量就越多。商業(yè)資本家會把他的貨幣借以成為資本的職能本身,大部分交 給他的工人去擔任。這些辦事員的無酬勞動,雖然不會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但會為他創(chuàng)造占有剩余價值的條件;這對這個資本來說,結果是完全一樣的;因此,這種勞動對這個資本來說是利潤的源泉。否則,商業(yè)就不可能大規(guī)模地經營,就不可能按資本主義的方式經營了。

  正如工人的無酬勞動為生產資本直接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一樣,商業(yè)雇傭工人的無酬勞動,也為商業(yè)資本在那個剩余價值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份額。

  困難在于:既然商人本身的勞動時間和勞動不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盡管這種勞動為他在已經生產的剩余價值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份額),他用來購買商業(yè)勞動力的可變資本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這個可變資本是否應當作為成本支出,列入預付的商人資本中呢?如果不應當,那末,這看來是和利潤率平均化的規(guī)律相矛盾的;當一個資本家只能把100算作預付資本時,哪一個資本家會預付150呢?如果有人會這樣做,那末,這看來是和商業(yè)資本的本質相矛盾的,因為這一類資本所以能執(zhí)行資本的職能,并不是由于它象產業(yè)資本一樣推動了別人的勞動,而是由于它自己從事勞動,也就是說,執(zhí)行買和賣的職能,并且正是由于這個緣故和通過這個途徑,才把產業(yè)資本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轉移到自己手里。

  (因此,應當研究下述各點:商人的可變資本;流通領域中的必要勞動的規(guī)律;商人勞動怎樣保持他的不變資本的價值;商人資本在總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最后,一方面,向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的二重化,另一方面,向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的二重化。遺留課題。)

  如果每個商人所擁有的資本,只夠他本人用自己的勞動來周轉,那就會發(fā)生商人資本的無限分散;隨著生產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進展中以日益擴大的規(guī)模來進行生產,以日益增大的量來進行活動,這種分散必然會日益加劇。因此,商人資本和生產資本之間的不平衡會日益加劇。資本在生產領域內越集中,它在流通領域內就越分散。產業(yè)資本家的純粹商業(yè)業(yè)務,從而他的純粹商業(yè)支出,因此會無限制地擴大,因為現在他要和1000個商人打交 道,而不是和100個商人打交 道了。這樣,商業(yè)資本獨立地進行活動的利益,就會大部分喪失掉。除了純粹的商業(yè)費用,別的流通費用,如分類、運送等等的費用也會增加。這是產業(yè)資本的情況?,F在我們來考察商人資本。首先看看純粹的商業(yè)勞動。計算大額數字并不比計算小額數字多花費時間。十次100鎊的購買所花費的時間,等于一次1000鎊的購買所花費的時間的十倍。和十個小商人通信時信件、紙張和郵費方面的支出,等于和一個大商人通信時的支出的十倍。商業(yè)工場內的嚴格規(guī)定的分工,一個人管簿記,另一個人管出納,第三個人管文書,這個人管買,那個人管賣,另一個人管推銷等等,會節(jié)省大量勞動時間,所以,批發(fā)商業(yè)所使用的商業(yè)工人的人數,和營業(yè)的相對量是完全不成比例的。這是因為,在商業(yè)中比在產業(yè)中會更多地出現這樣的現象:同一職能,不管是大規(guī)模地完成還是小規(guī)模地完成,都要花費同樣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從歷史上來看,集中的現象在商人業(yè)務中比在產業(yè)工場中出現得早。其次,看看不變資本方面的支出。100個小事務所的費用比一個大事務所的費用多得無法比擬。100個小貨棧的費用比一個大貨棧的費用也多得無法比擬,等等。那種至少要作為預付費用加入商人業(yè)務中去的運輸費用,也會因分散而增加。

  這樣,產業(yè)資本家就必須在他的業(yè)務的商業(yè)部分上花費更多的勞動和流通費用。同一商人資本,如果分給許多小商人,由于這種分散就需要多得多的工人來完成它的職能;此外,為了使同一商品資本周轉,也需要有更大量的商人資本。

  如果我們用B表示直接投在商品買賣上的全部商人資本,用b表示用來支付商業(yè)輔助工人的報酬的相應的可變資本,那末,B+b會小于在每個商人都自己經營,沒有助手,因而也沒有任何部分投在b上面時所需要的全部商人資本B。不過,我們還是沒有解決困難。

  商品的出售價格必須:1.足以支付B+b的平均利潤。這一點,已經從下述事實中得到了說明,即B+b一般說來是原來的B的一種減少,它所代表的商人資本小于沒有b的時候所必需的商人資本。但是,這個出售價格還必須:2.除了補償b的現在追加出現的利潤之外,足以補償所支付的工資,即商人的可變資本b本身。造成困難的就是這后者。b是價格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呢,還是僅僅是用B+b獲得的利潤的一部分,即只對商業(yè)工人來說表現為工資,而對商人自己來說表現為他的可變資本的單純補償呢?如果是后一種情形,商人從他預付的資本B+b中獲得的利潤,就會只等于按照一般利潤率應歸B所有的利潤,加上他以工資形式支付的但本身不會提供任何利潤的b。

  事實上,問題在于發(fā)現b的(數學意義上的)界限。我們首先要把困難準確地確定下來。我們把直接投在商品買賣上的資本叫作B,把在執(zhí)行這個職能時消耗的不變資本(物質上的經營費用)叫作K,把商人投入的可變資本叫作b。

  B的補償不會造成任何困難。對商人說來,它只是已經實現的購買價格,對工廠主說來,它只是生產價格。商人支付這個價格,但在再出售時會把B作為他的出售價格的一部分收回;在這個B之外,正如我們在前面所說的那樣,他還會得到B的利潤。例如,商品值100鎊。利潤假定是10%。那末,商品就要賣110鎊。這個商品原來就已經值100鎊;商人資本100只是給它加進了10。

  再說K。它至多和生產者在買進和賣出上所消耗的那部分不變資本一樣大,但事實上總是比后者??;然而這部分不變資本會形成生產者在生產上直接使用的不變資本的一種追加。但無論如何,這個部分總是必須不斷由商品的價格得到補償,或者說,必須有一個相應部分的商品不斷以這個形式支出,就社會總資本來看,也就是必須不斷以這個形式再生產出來。這部分預付不變資本,和直接投在生產上的全部不變資本一樣,會對利潤率發(fā)生限制作用。只要產業(yè)資本家把他的業(yè)務的商業(yè)部分轉交 給商人,他就無須預付這部分資本。商人會代替他須付這部分資本。但這只是名義上的預付;商人既不生產也不再生產他所消費的不變資本(物質上的經營費用)。這種不變資本的生產是某些產業(yè)資本家的專門業(yè)務,或者至少是他們的業(yè)務的一部分。這些產業(yè)資本家所起的作用,是和那些為生活資料的生產者提供不變資本的資本家所起的作用一樣的。商人首先要得到這種不變資本的補償;其次要取得這種不變資本的利潤。二者都會使產業(yè)資本家的利潤減少。不過,由于與分工相連的集中和節(jié)約,利潤的減少,比在資本家必須親自預付這種資本的情況下要小。利潤率的減少比較小,因為這樣預付的資本比較小。

  因此,到現在為止,出售價格是由B+K+(B+K的利潤)構成的。出售價格的這個部分,根據以上所說,不會造成任何困難。但是,現在出現了b,即商人預付的可變資本。

  這樣一來,出售價格就變?yōu)锽+K+b+(B+K的利潤)+(b的利潤)。

  B只是補償購買價格,它除了把B的利潤加入這個價格以外,再不會加進任何部分。K不僅會把K的利潤,而且會把K本身加到這個價格中去;不過K+K的利潤,即以不變資本形式預付的那一部分流通費用+相應的平均利潤,在產業(yè)資本家手里,會比在商業(yè)資本家手里大。平均利潤的減少,是這樣表現出來的:按照預付產業(yè)資本(不包括B+K)計算出充分的平均利潤,但是,從這個平均利潤中把B+K的平均利潤扣除出來并支付給商人,于是這個扣除部分就表現為一種特殊資本即商人資本的利潤。

  但是,當我們說到b+b的利潤,在假定利潤率=10%的上述場合,也就是說到b+1/10b時,情形卻不是這樣。而真正的困難也就在這里。

  按照假定,商人用b購買的,只是商業(yè)勞動,即只是對資本的流通職能即對W—G和G—W起中介作用所必要的勞動。但商業(yè)勞動是使一個資本作為商人資本執(zhí)行職能,并對商品到貨幣和貨幣到商品的轉化起中介作用所必要的勞動。這種勞動實現價值,但不創(chuàng)造價值。并且,只是由于一個資本完成了這些職能,也就是說,一個資本家用他的資本使這些活動,這些勞動完成了,這個資本才作為商人資本執(zhí)行職能,才參加一般利潤率的調整,也就是說,才從總利潤中取得它的份額。不過在b+b的利潤中,看來要支付的是:第一,勞動的報酬(不管產業(yè)資本家是為商人自己的勞動支付報酬,還是為商人所雇用的辦事員的勞動支付報酬都一樣);第二,對這種勞動——本來應由商人自己完成的勞動——所支付的報酬的利潤。商人資本第一會得到b的補償物,第二會得到b的利潤;因此,這是這樣產生的:第一,它要讓人對那種使它作為商人資本執(zhí)行職能的勞動付給它報酬;第二,它要讓人付給它利潤,因為它作為資本執(zhí)行了職能,也就是說,因為它作為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完成了一種應得到利潤作為報酬的勞動。因此,這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流通由產業(yè)資本家自己完成,從而這些工人由產業(yè)資本家自己雇傭的情形也是這樣嗎?

  我們假定B=100,b=10,利潤率=10%。我們還假定K=0,以便使購買價格中這個與此無關并且已經得到說明的要素不再不必要地重新加入計算中去。這樣,出售價格=B+p+b+p(=B+Bp’+b+bp‘,p’在這里代表利潤率)=100+10+10+1=121。

  但是,如果商人不是把b投在工資上面,——因為b只是用來支付商業(yè)勞動的報酬,而這種勞動是實現由產業(yè)資本投入市場的商品資本的價值所必需的,——情形就會變成這樣:商人只好把自己的時間用于購買或出售與B(=100)相當的物品;我們假定,這是他能夠支配的唯一時間。如果這個用b或10來代表的商業(yè)勞動不是從工資而是從利潤中得到報酬,那就要假定另外還有一個商人資本=lOO,因為它按10%計算=b=10。這第二個B(=100)不會追加到商品價格中去,但是這個10%卻會追加到商品價格中去。因此,兩個100完成了職能,加起來=200,這樣,商品要按200+20=220來購買。不是很清楚。

  因為商人資本決不是別的東西,而只是一部分在流通過程中執(zhí)行職能的產業(yè)資本的獨立化的形式,所以,一切和它有關的問題,都必須這樣來解決:問題首先要在這個形式上提出,即商人資本所特有的各種現象還沒有獨立地表現出來,還和產業(yè)資本直接聯系在一起,作為產業(yè)資本的一個部門的現象表現出來。商業(yè)資本要作為不同于工場的事務所,不斷地在流通過程中執(zhí)行職能。所以,現在成為問題的b,首先也要在這里,在產業(yè)資本家本人的事務所里進行研究。

  這種事務所,同產業(yè)工場相比,一開始就是小到極點。此外,很清楚,隨著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為了產業(yè)資本的流通而必須不斷進行的商業(yè)活動將會增加;這些活動的目的,既是為了出售處在商品資本形式上的產品,也是為了把由此得到的貨幣再轉化為生產資料,并對這一切進行計算。價格計算、簿記、出納、通訊,都屬于這類活動。生產規(guī)模越擴展,產業(yè)資本的商業(yè)活動,從而,為實現價值和剩余價值而需要的勞動及其他流通費用也就越增加,雖然決不是按比例增加。因此,使用商業(yè)雇傭工人就成為必要了,他們組成真正的事務所。為雇用商業(yè)雇傭工人的支出,雖然表現為工資,但不同于購買生產勞動時耗費的可變資本。它增加了產業(yè)資本家的支出,增加了必須預付的資本的量,但不會直接增加剩余價值。因為它是用來支付那種只是實現已經創(chuàng)造出來的價值的勞動的支出。象任何別的這類支出一樣,這種支出也會降低利潤率,因為預付資本增加了,但剩余價值卻沒有增加。如果剩余價值m仍舊不變,但預付資本C增加到C+△C,利潤率m/C就會變?yōu)檩^小的利潤率m/(C+△C)。因此,產業(yè)資本家力圖把這種流通費用減少到最低限度,就象力圖把他在不變資本上的支出減少到最低限度一樣。因此,產業(yè)資本與自己的商業(yè)雇傭工人的關系,和它與自己的生產雇傭工人的關系是不一樣的。這是生產人員的工資收入與銷售人員的收入不可比的原因之一。在其他一切條件都不變時,它使用的生產雇傭工人越多,生產的規(guī)模就越大,剩余價值或利潤也就越大。反過來,情況也就相反。生產的規(guī)模越大,待實現的價值和剩余價值越大,從而所生產的商品資本越大,事務所費用絕對地(雖然不是相對地)也就越增大,并且越會引起一種分工。利潤在多大程度上是這種支出的前提,除了別的方面,還表現在如下事實上:當商業(yè)人員的薪金增加時,這種薪金的一部分往往用分紅的辦法來支付。就問題的實質來說,一種只是起中介作用的勞動,——這種中介作用部分地同價值的計算,部分地同價值的實現,部分地同已經實現的貨幣到生產資料的再轉化有關,因此,它的范圍取決于已經生產的、待實現的價值的量,——這種勞動不是象直接的生產勞動那樣,作為這些價值的大小的原因起作用,而是作為這些價值的大小的結果起作用。其他各種流通費用有類似的情形。要多量、多秤、多包裝、多運輸,就必須有很多東西;包裝勞動和運輸勞動等等的量,以商品的量為轉移,即以這些勞動的活動對象為轉移,而不是相反。

  商業(yè)工人不直接生產剩余價值。但是,他的勞動的價格是由他的勞動力的價值決定的,也就是由他的勞動力的生產費用決定的,而這個勞動力的應用,作為力的一種發(fā)揮,一種表現,一種消耗,卻和任何別的雇傭工人的情況一樣,是不受他的勞動力的價值的限制的。因此,他的工資和他幫助資本家實現的利潤量之間,不保持任何必要的比例。資本家為他支出的費用,和他帶給資本家的利益,是不同的量。他給資本家?guī)砝?,不是因為他直接?chuàng)造了剩余價值,而是因為他在完成一部分無酬勞動的時候,幫助資本家減少了實現剩余價值的費用。真正的商業(yè)工人是屬于報酬比較優(yōu)厚的那一類雇傭工人,他們的勞動是熟練勞動,高于平均勞動。不過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進展,甚至同平均勞動相比,工資也有下降的趨勢。這部分地是由于事務所內部的分工;因此,勞動能力只需要得到片面的發(fā)展,并且這種發(fā)展的生產費用部分地說不需要資本家耗費分文:工人的熟練程度會通過職能本身發(fā)展起來,而且分工越使它片面發(fā)展,它就發(fā)展得越迅速。其次,這是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是使教學方法等等面向實踐,隨著科學和國民教育的進步,預備教育、商業(yè)知識和語言知識等等,就會越來越迅速地、容易地獲得,越來越普及,越來越便宜地再生產出來。由于國民教育的普及,就可以從那些以前沒有可能干這一行并且習慣于較差的生活方式的階級中招收這種工人。這種普及增加了這種工人的供給,因而加強了競爭。因此,除了少數例外,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進展,這種人的勞動力會貶值。他們的勞動能力提高了,但是他們的工資下降了。只要有更多的價值和利潤需要實現,資本家就會增加這種工人的人數。這種勞動的增加,始終是剩余價值增加的結果,而決不是剩余價值增加的原因?!具@個在1865年作出的關于商業(yè)無產階級命運的預言,怎樣為以后的事實所證實,關于這一點,成百上千的德國辦事員都能說得出來。他們熟悉一切商業(yè)業(yè)務,精通三四種語言,但在倫敦西蒂區(qū)卻找不到一個每周掙25先令工資(遠遠低于熟練的機器制造工人的工資)的工作?!指逶诖肆粝聝身摽瞻?,表示對這一點還要作進一步的說明。此外,可以參看第二卷第六章(《流通費用》),在那里,各種與此有關的問題都涉及到了?!ァざ鳌ぁ?/p>

  可見,發(fā)生了二重化。一方面,資本作為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因而進一步就是作為商業(yè)資本)的職能,是產業(yè)資本的一般的形式規(guī)定性。另一方面,特殊的資本,因而特殊種類的資本家,專門執(zhí)行這些職能;這些職能因此也就變成了資本增殖的特殊部門。

  商業(yè)職能和流通費用,只有就商業(yè)資本來說才是獨立化的東西。產業(yè)資本的流通的方面,不僅存在于它不斷作為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的存在中,而且也存在于與工場并列的事務所中。但就商業(yè)資本來說,這個方面已經獨立化了。對它來說,事務所就是它的唯一工場。以流通費用形式使用的那部分資本,在批發(fā)商人那里比在產業(yè)家那里大得多,因為,除了各個產業(yè)工場本身附設的商業(yè)事務所以外,整個產業(yè)資本家階級必須這樣使用的那部分資本,都已集中在各個商人手中。這些商人保證流通職能的連續(xù)執(zhí)行,擔負由此產生的流通費用。

  對產業(yè)資本來說,流通費用看來是并且確實是非生產費用。對商人來說,流通費用表現為他的利潤的源泉,在一般利潤率的前提下,他的利潤和這種流通費用的大小成比例。因此,投在這種流通費用上的支出,對商業(yè)資本來說,是一種生產投資。所以,它所購買的商業(yè)勞動,對它來說,也是一種直接的生產勞動。

查看更多